穿越千年 感受历史韵味 皖西博物馆微视频 邀您开启时光之旅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 唐三鱼纹瓷钵
1984年4月六安椿树唐墓出土征集,口径13.4,底径5.5,高4厘米。 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“暖床斜卧日曛腰,一觉闲眠百病销。尽日一餐茶两碗,更无所要到明朝。”饮茶是唐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唐代,特别是中唐以后,人们对茶的功能和质量有了进一步认识,茗饮文化由自然走向自觉,并与释、道、儒文化精神相契合,完成了由一般的饮茶向精神文化的升华,逐步形成了茶道理论和精神。
《茶经》中提倡的煎茶法在中唐时最为流行。其茶主要用饼茶,经炙烤、冷却后碾罗成末。饮用时先在风炉上的茶鍑中煮水,待水微沸,量出茶末投入茶鍑中,随即用竹荚搅动,俟沫饽涨满便酌入碗中饮用。 1984年,六安市金安区椿树镇唐墓出土一件唐三鱼纹瓷钵,其形制与国家博物馆藏的一组茶具中的一件茶臼一致,故推测是用于研碾茶末的研磨器。这件唐三鱼纹瓷钵,它钵内满刻较深网纹,用手触摸有摩擦感,钵内巧妙运用三条弧线刻画出共用一个鱼头的三鱼纹,鱼的全身布满鳞片,且鳞片翘起来,眼尾均涂着酱黄色釉。整个画图构图巧妙,彩釉的鱼儿栩栩如生,并连成一体,充满灵动之感。
据资料考证,其中茶臼相对准确的使用方法是:首先是把制好的茶饼用纸包好,捣碎,再放入茶臼中,然后用一木杵或者瓷杵之类在碗底仔细研磨,直到把茶叶末完全碾碎成粉末状,再把茶末倒出备用。内壁划出的网纹增加了臼与杵的摩擦力,省时省力。鱼鳞片的存在应该不单单是鱼本身所具有的特点,鳞片翘起的高度要明显大于网纹。茶叶刚倒进去研磨时就用鱼鳞处,等到茶叶磨制的稍小一些,才改用网纹致密处,当然此时鱼鳞处依然可用。仅从此一点不难看出唐人在制作这件茶臼时的构思精妙与独特。
鱼纹在古代器物中并不鲜见,馆藏中也有多件与鱼纹相关的藏品。如汉双鱼纹铜锅、汉双鱼货泉纹铜熨斗、明双鱼纹铜镜等。鱼图案在造型以及组合上体现了中国吉祥观念,反映了中国人祈福纳祥的心理,并在长期的运用中成为“年年有余”文化的代表。 |